地点
人物库 唐朝
苗发中唐 ? — 78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5? 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宰相苗晋卿子。
初为乐平县代宗大历中朝散大夫秘书丞封龙门县开国男,转尚书都官员外郎,终于驾部员外郎
事迹见《新唐书·卢纶》、常衮《授苗发都官员外郎制》、《唐才子传》卷四,今人傅璇琮《卢纶考》附考其事。
苗发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嘉祐李益秦系十才子辈多与其酬唱。
其诗多佚。
全唐诗》存诗2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观南唐至宋初 943 — 99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五代楚马殷时人。
全唐诗》存诗1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5 【介绍】: 常州毗陵人字仲宾
五代南唐时进士
归宋为彭原主簿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以见任官再举进士,特授忠武掌书记
召拜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
上疏谏增剑外赋税。
度支盐铁判官,出为诸路茶盐制置副使
改知黄州,迁扬州,皆有善政。
官至三司河东道判官,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坐奏事不实被劾,寻卒于桂州
广览汉史,雅好论事,辞理切直,有古人风。
有《二十二国祥异记》。
全宋诗
张观九四三~九九五),字仲宾毗陵(今江苏常州)人。
南唐进士
入宋,为彭原鸡泽主簿,召拜监察御史,后迁左司谏,又知黄州,移扬州
召为三司河东路判官
太宗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知道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一一),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至道元年卒(同上书蕃夷四),年五十三。
宋史》卷二七六有传。
全宋文·卷一○三
张观九四三——九九五),字仲宾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
南唐进士第,归宋,为彭原主簿
太平兴国初兴元府,累至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赐进士及第
后知黄州,迁扬州,召为三司河东道判官,以越局言事而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至道元年,坐奏交州黎桓为乱兵所杀事不实,被劾,狱未具而卒于桂州,年五十三。
宋史》卷二七六有传,又见同书卷四八八《交阯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苗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潞州壶关人
苗晋卿子。
代宗大历中监察御史,推勘鄂岳转运判官刘长卿犯赃事。
历官户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郎中,官终河南少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虔休中唐 737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9 【介绍】: 汝州梁人字君佐
本名延贵
少涉学,好武艺,以信义为乡党畏慕。
节度李抱真闻其名,厚以财帛招之,攻战功多,擢为步军都虞候
抱真卒,众谋立其子,虔休谓当禀天子,众乃止。
德宗嘉之,授潞州左司马,赐名。
昭义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
卒谥敬
虔休字君佐
汝州梁人
本名延贵
大历中累擢步军都虞候御史中丞
封同昌郡王
赐今名。
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
贞元十五年卒。
年六十二。
左仆射
谥曰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博陵人
进士第
左拾遗,改右补阙,以故谪为潞府功曹
约卒于德宗贞元初
工诗,语言典丽精工。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排行八
代宗时进士第大历初补阙十年(775)以拾遗充使往江淮访图书,后入集贤院学士德宗建中年间潞州功曹参军,官终州刺史,一说官终玄武
卒于贞元前期。
事迹见《新唐书·卢纶》、《唐诗纪事》卷三〇、《唐才子传》卷四。
今人傅璇琮《卢纶考》附考其事。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韦应物戴叔伦严维皇甫冉等酬唱。
以五七律见长,《江上书怀》、《喜逢妻弟郑损因送入京》、《题桐庐李明府官舍》等篇不愧大家;“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题崇福寺禅院》)、“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等名句,韵致清绝,诚如高仲武所云“文彩炳然,意思方雅”(《中兴间气集》卷下)。
全唐诗》存崔峒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6句。
唐诗汇评
崔峒,生年年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州)人。
安史乱起,避地江淮
大历初由夜圆荐任左拾遗奉使江淮搜求图书。
后为集贤院学士,迁右补阙
建中中,因事谪潞府功曹参军,卒。
戴叔伦韦应物司空曙卢纶严维皇甫冉丘丹等唱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有《崔峒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崔拾遗文彩炳然,意思方雅。
如“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又“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斯亦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大历诗略》
崔补阙诗结体疏淡,似不欲锻炼为功,品第当在韩君平之上,而才调则逊之。
僧惟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上党人俗姓连
京师崇福寺。
有《楞严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连氏
齐大夫称之后。
上党潞人
九岁从舅氏之有名称于释门者出家。
久之辞去游学。
教旨禅宗毗尼之道。
靡不探讨。
年四十。
犹宿留京辇。
时故相房公融。
已捐馆舍。
其子弟居赐第。
一日请斋尚未饭。
出经一函曰。
相公南海时。
所译楞严经十卷。
今筵中仅十僧。
可僧各一卷以结缘。
坐次当四。
得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
文婉而理玄。
遂誓作疏流通。
及归所住崇福寺
遽画文殊菩萨像。
且诵其名号。
十年志益不衰。
忽梦文殊乘狮子。
入其口。
由是下笔若神助。
大历丙子也。
及疏就。
又梦文殊自口出。
成三卷。
今盛行于世。
一说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入内得其本。
未几馆陶沙门慧震
传之于而流通焉。
既而资中恒沇法师
义章
号资中疏云
释惟悫
俗姓连氏
齐大夫称之后。
本凭翊人。
官居上党为潞人也。
九岁割爱冠年纳戒。
母氏昆弟归于法门。
从其受教。
澜漪内湛葳𦼆外发。
嗜学服勤必无倦色。
乃辞渭阳寻师隶业。
经筵首席。
或论集前驱。
或参问禅宗。
或附丽律匠。
其志渊旷欲皆吞纳之。
年临不惑尚住神都。
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
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
相公南海知南铨。
预其翻经。
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
留家供养。
今筵中正有十僧。
每人可开题一卷。
坐居第四。
舒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
觉其文婉其理玄。
发愿撰疏。
疏通经义。
及归院矢誓写文殊菩萨像。
别诵名号计一十年。
厥志坚强遂有冥感。
忽梦妙吉祥乘狻猊自之口入。
由兹下笔若大觉之被善现谈般若焉。
大历元年丙午也。
及将彻简。
于卧寐中见由口而出。
在乎华严宗中。
文殊智也。
勒成三卷。
自谓从浅智中衍出矣。
于今盛行。
一说楞严经。
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
后因馆陶沙门慧震于度门寺传出。
遇之著疏解之。
后有弘沇法师者。
蜀人也。
义章开释此经。
号资中疏
其中亦引震法师义例。
似有今古之说。
此岷蜀行之。
近亦流江表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吴少诚中唐 750 — 8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0—809 【介绍】: 幽州潞人
荆南,为节度使庾准牙门将。
德宗建中二年,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梁崇义
贞元二年淮西陈仙奇毒杀希烈少诚仙奇,遂有淮西,诏授、光等州节度使
久之,以兵叛,诏削其官爵。
寻上章求昭雪,赦之,复其官爵。
顺宗即位,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司空封濮阳郡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雍裕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成都人
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代宗末至德宗初,曾至潞州谒泽潞节度使李抱真
工诗,长于绝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成都(今属四川)人(明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卷一),自称“楚客”(《江上山》)。
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代宗永泰元年(765)曾至潞州李抱玉(韦应物《饯雍聿〔按当作“裕”〕之潞州李中丞》)。
约卒于宪宗元和年间
生平详见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六注、《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五等。
全唐诗》存诗1卷,以《农家望晴》诗最为传诵。
唐诗汇评
雍格之,生年年不详,蜀(今四川)人,一说楚人
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工诗,有《雍格之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裕之)有诗名……为乐府,极有情致。
杨衡雍裕之见《十贤集》中,往往皆律诗,盖小才也。
唐世蜀之诗人,陈子昂李白李馀雍陶裴廷裕刘蜕、唐球、陈咏、岑伦、符载雍裕之……若张蠙、韦庄、牛轿、欧阳炯,皆他方流寓而老十蜀者。
苗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潞州上党人
峭直有学术。
德宗贞元十五年,自谏议大夫万州刺史,卒于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无业中唐 760 — 8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
商州上洛人俗姓杜
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
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
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
寻遍参名山圣迹。
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
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
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
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
卒谥大达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
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
寄居得否。
已而娠。
及娩异光充室。
童年不戏弄。
行必直视。
坐必跏跗。
见者知其为法器。
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
本禅师
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年十二乃薙落。
阅讲席。
晓寤越流辈。
满年受具于襄州律师
明年夏。
乃为众阐四分律疏。
兼演涅槃。
自尔䌷译经律。
冬夏无所倦。
俄闻大寂以最上乘。
唱化洪州
因往瞻礼。
躯干素颀硕。
大寂见而笑曰。
巍巍佛堂。
奈何无佛。
于是跪而言曰。
三乘十二分教。
尝穷其说。
至于宗门即心是佛。
实所不了。
大寂曰。
只此不了底心。
即是。
别更无物。
盖不了是迷。
了之是悟。
迷则众生。
悟则是佛。
佛固不离众生。
离众生别无佛。
亦如以手作拳。
而拳即是手。
由是顿悟。
悲喜交集。
泣曰。
谓佛道旷劫方成。
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
一切具足。
法从心生但有名字。
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既受记莂。
寻诣曹溪
礼祖塔。
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
自洛抵雍止西明寺
众欲举充两街大德。
非其志也。
时则相国李抱真
节镇上党
慕贤嗜善。
未尝有倦色。
坚以币请。
顾语其门人曰。
吾本以避京国浩攘。
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
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
又读大藏于清凉山金阁寺
凡八历寒暑。
俄振锡西河
众香寺
州牧董叔缠。
迎徙开元寺
从容戒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它志。
岂吾缘法在尔耶。
遂领徒说法。
垂二十年。
化旺并汾间。
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
玺书起之。
辞疾不行。
明年加虔降旨。
又固以疾辞。
穆宗即位
尤渴瞻礼。
两街僧录灵准喻旨。
曰师绝尘物表。
秕糠世务。
因其理也。
然法委国王。
请师熟虑。
笑曰。
贫道何德。
累纡圣眷。
行矣。
第恐道途不同耳。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
告弟子惠愔等曰。
见闻觉知。
性同太虚。
不生不灭。
自空寂。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当知。
心性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寔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遂寂。
寿六十三。
腊四十二。
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葬之寺庭。
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释无业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闻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
及至成童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坐即加趺。
商于缁徒见皆惊叹。
此无上法器。
速令出家绍隆三宝。
年至九岁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一诵无遗。
年十二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律师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冬夏无倦。
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
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顾必凝睇声仵洪钟。
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于是礼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别物更无。
不了时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
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向大寂曰。
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实相自具足。
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
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马燧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
深重名行。
旦夕瞻礼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
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金阁寺读大藏经。
星八周天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
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
远赍敕旨迎请。
至作礼白之曰。
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
法委国王请师熟虑。
此回恩旨不比常时。
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笑曰。
贫道何德累烦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自有之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无一物。
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
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龄六十二。
僧腊四十二。
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
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
积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异香西来都馥氛氲。
阖境士庶咸皆闻睹。
及薪尽火灭。
获设利罗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殓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为塔。
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练若之庭。
迁化之岁。
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
遂为碑颂。
敕谥大达国师
塔号澄源焉。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闻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诞生之夕。
异光满室。
至成童。
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
坐即跏趺。
年至九岁。
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
一诵无遗。
年十二。
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
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
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律师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习。
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
冬夏无倦。
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大寂一见异之。
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
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别物。
更无不了。
不了时。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众生。
悟即是佛。
道不离众生。
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
拳全手也。
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
大寂曰。
谓佛道长远。
勤苦旷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自具足。
一切万法。
从心所生。
但有名字。
无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
自空寂。
经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
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
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
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
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
及诸名山。
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
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
两街大德。
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
马燧
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
必持币致之。
深重名行。
旦夕赡礼。
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吾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
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金阁寺
读大藏经。
星入周天。
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
请住开元精舍。
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
作师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
远赍敕旨迎请。
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
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
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自有之。
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跏趺而坐。
奄然归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乌重胤中唐 761 — 8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27 【介绍】: 张掖人字保君
乌承玼子。
少为潞牙将,兼左司马
节度使卢从史王承宗,私下通敌,重胤缚之帐下,以功擢怀州刺史、兼河阳节度使封张掖郡公
后又参与平淮西吴元济,累官横海、天平、沧景等镇节度使
文宗初,拜司徒
卒谥懿穆
重允字保君
少为潞州牙将。
累迁河阳节度使
封张掖郡公
以讨吴元济功加检校尚书右仆射
司空
邠国公
长庆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文宗初自天平军节度移镇兖海。
太子太师
兼领沧景。
卒年六十七。
太尉
谥曰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悟中唐 ? — 8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5 【介绍】: 怀州武陟人
刘全谅侄。
全谅器其敢毅,署牙将,以罪奔潞州
还东都,豪横犯法,系狱,后赎免。
李师古令将后军。
宪宗元和十四年,以都知兵马使拒官军,为师道所疑,乃倒戈杀师道,诏授义成节度使封彭城郡王穆宗长庆中昭义节度使,颇专肆。
累进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敬宗宝历初,闻巫者妄言,惶恐呕血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苗蕃中唐 766 — 8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07 【介绍】: 潞州壶关人字陈师
德宗贞元十一年进士第
江西使,有劳三年。
去职后,护父丧归河南
选补太原府参军
暴病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晋阳
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
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卢从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少习骑射,游泽、潞间,节度使李长荣用为大将
长荣卒,从史因善迎奉宦官、得授昭义军节度使,渐狂恣不道。
宪宗元和间,朝廷讨王承宗从史逗留不进,阴与之通谋,讽朝廷宰相宪宗深患之。
常与护军中尉吐突承璀博戏,承璀受宪宗密旨,乘间缚之以献。
驩州司马,赐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昙荣隋末唐初 555 — 639年10月1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缘定州九门之张氏。
年十九为书生。
即刻意玄理。
灵裕法师讲华严经。
偶住听之。
有所省。
遂事而薙发焉。
既受具。
备游律横教苑中。
更周祸不替常业。
隋初遁居上党潞黎诸山。
年登四十。
定德远闻。
学者翕从。
感歆至泽。
隋季之乱。
兵饥荐臻。
乃春夏则行方等般舟。
秋冬则专事坐禅。
诸念诵者。
别院处之。
故其地有四焉。
又立忏悔法于韩州之延圣寺
刺史同仁
遗舍利三粒。
率道俗迎者三千人。
同各置水钵香炉于前曰。
舍利之德变现无方。
业累苟销请之可得。
自夜至明获四百馀子。
时有司欲禁绝之而灾祟现惧而止。
武德九年
行道于潞城交障村忽堂舍崩坏。
龛像舍利挺出无损。
贞观七年
信士常疑保。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忏法。
七月十四日
本寺沙门僧定于道场内见五色光明。
彻于上下。
中现七佛相好非常。
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故。
来为證。
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辞。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故。
来授记。
昙荣于此贤劫之中名普宁佛。
汝亦次当作佛名普明也。
及卧疾而泣弟子圆宗问。
和尚宁有不如意事耶。
答曰吾兹死矣。
恨更不待为七众洗濯罪累耳。
十三年十月十二日终。
寿八十五。
释昙荣
俗姓张氏
定州九门人
源南邓而分派。
因封而居高阳焉。
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
寄心无地。
灵裕法师讲华严经。
试往听之。
便悟宏范略其诠致。
乃投神厉气清。
勤摄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专业律宗经馀六载。
崇履禁科涤畅开结。
乃更循讲肆备闻异部。
偏行大业故以地持为学先。
属周废二教。
韬形俗壤。
虽外同其尘。
而内服道味。
及隋再弘佛教。
不务公名。
随缘通化曾无执著。
年登四十务道西游。
行至上党潞城黎城诸山。
依岩结宇即永潜遁既懿德是充缁素归仰。
便开拓柴障广树禅坊。
四远闻风一期翕至。
形解雄邃称病设方。
诸有餐饮咸歆至泽。
礼供日隆投告填委。
以隋末凌乱人百从军
预践兵饥希全戒德。
欲澄汰先染要假明猷。
事在护持躬当法主
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
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僧尼别院故处有四焉。
致使五众烟随百供鳞集。
日增庆泰欢跃成諠。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
释种更新其戒者。
寔其功矣。
尝往韩州乡县圣寺
立忏悔法。
刺史同仁
素奉释门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遗行道众。
年垂八十。
亲率道俗三千人。
步出野迎路。
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誉满当时。
既达寺中。
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挺变无方。
若累业有销请祈可遂。
乃人人前别置水钵。
加以香炉通夜苦求。
至明钵内总获舍利四百馀粒。
声名达于乡邑
县令惧其聚众有坠条章。
怖停其事。
当夕怪兽鸣其厅宇。
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方从荣法。
斯德被圣凡。
皆此之例。
武德九年夏
潞城交漳村立法行道。
所住堂舍忽自崩坏。
龛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无所损。
贞观七年
清信士常凝保等。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门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场内见大光明。
五色间起从上而下。
中有七佛相好非常。
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故来为證。
然非本师不与授记。
如是六佛皆同此词。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故来授记。
昙荣是汝灭罪良缘。
于贤劫中名普宁佛。
汝身器清净。
后当作佛。
名为普明
若斯之应现感灵祥。
信难图矣。
后卧疾于床。
眼中流泪。
弟子圆宗。
和上生来念慧必无。
不意何事悲泣。
答曰。
吾死将逼。
恨更不得为诸七众洗濯罪累耳。
宗曰。
何必至此。
答曰。
吾纵不死。
亦是无用。
自佛法再兴已来。
未省一度。
不听说戒。
今既病困说欲斯必死矣。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终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旋殡于野外。
后门徒出其遗骨葬于寺南。
建塔表之。
履历重难而崇尚释风。
形器瑰伟过于八尺。
词吐温赡风格遒远。
年登不惑断粒练形。
常饵守中用省烦累。
而奉教结净希见斯人。
日到僧厨问其监膳。
必有事染亲看翻秽。
并使食具清净方始还房。
自觌名德罕闻斯类。
又于寺内诸房多结净地。
用拟四药温煮之所故预沾门序散在诸方。
咸承风素免诸宿触。
又每岁忏法必具两仪。
二篇已下依律清之。
先使持衣说净终形立誓然后羯磨随治成人。
初聚正罪雅依大乘。
仍令心用理事无著有空身口威仪归承律捡。
故自从训勖奉法无亏。
皆终诸命报。
余因访道艺行达潞城
奉谒清仪具知明略。
故不敢坠其芳绪云。
俗缘张氏。
定州九门人
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
灵裕法师
讲华严经。
试往听之。
便彻悟。
乃投为师。
勤摄。
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
专业律宗。
以地持为学。
先属周废二教。
韬形俗壤。
强外同其尘。
而内服道味。
及隋初再教。
随缘通化
曾无执著。
年登四十。
务道西游。
行至上党
潞城黎城诸山。
依岩结宇。
即求潜遁。
既懿德是充。
缁素归仰。
形解雄邃。
称病设方。
诸有餐饮。
咸韵至泽。
礼供日隆。
投造填委。
以隋末陵乱。
希全戒德。
极力护持。
躬当法主
每年春夏。
立方等般舟。
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僧尼别院。
致使五众烟随。
百供鳞集。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
释种更新其戒。
常往韩州乡邑县延圣寺
立忏悔法。
刺史同仁
素奉释门。
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
遗行道众。
年垂八十。
亲率道俗三千人。
步野迎路。
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
誉满当时。
既达寺中。
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
挺变无方。
若累业有销。
请所可遂。
乃人人前。
别置水钵。
加以香炉。
通夜苦求。
至期钵内。
总获舍利。
四百馀粒。
声名达于乡邑
县令惧其聚众。
有坠条章。
捺停其事。
当夕怪兽。
鸣其厅宇。
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
方从荣法。
武德九年夏
潞城交障村。
立法行道。
所住堂舍。
忽自崩坏。
龛像舍利。
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
一无所损。
贞观七年
清信士常疑保等。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门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场内。
见大光明。
五色间起。
从上而下。
中有七佛。
相好非常。
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
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
故来为證。
然非本师。
不与授记。
如是六佛。
皆同此词。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
故来授记。
昙荣是汝灭罪良缘。
于贤劫中名普宁佛。
汝身器清净。
后当作佛。
名为普明
若斯之应。
现感灵祥。
后卧疾于床。
眼中流泪。
弟子圆宗曰。
和尚生来念慧。
必无不意。
何事悲泣。
答曰。
吾死日将逼。
恨更不得为诸大众洗濯罪累耳。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
终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卢钧唐 774 — 8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子和
宪宗元和四年进士
文宗大和中,迁左补阙,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由是知名。
出为华州刺史
开成初,为岭南节度使,为政廉洁。
武宗会昌初,迁山南东道节度使
入朝,迁户部尚书
宣宗大中初,为宣武军节度,加检校司空
后为河东节度使
九年,征入朝为左仆射
宰臣令狐绹恶之,罢黜,又惧物议,以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
懿宗初,复节度宣武
卒年八十七,谥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860 字子和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
宪宗元和四年(809)进士第,累佐使府
文宗大和五年(831)左补阙,历、常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华州刺史,改岭南节度使
武宗会昌中累徙山南东道昭义、宣武节度使
宣宗大中四年(850)户部尚书,改太子少师封范阳郡公
六年后历任河东山南西道节度使,东都留守
懿宗咸通元年(860)致仕,卒,谥元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字子和
范阳人
京兆蓝田
进士
以拔萃补秘书正字
累拜山南东道节度使
兼领昭义军
检校左仆射
宣宗立
吏部尚书
封范阳郡公
太子太师
大中十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寻以检校司徒为东都留守
懿宗立
太保致仕。
卒年八十七。
太保
谥曰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洪满隋末唐初 557 — 639
洪满
咸亨中潞州法兴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梁
安定人
年十五时。
未出家。
忽患双足挛躄。
百药不能已。
独念观音经以祈效验。
阅三年。
偶有僧持澡瓶前立而不言。
问曰。
师何从来。
曰以檀越帝见召故来耳。
因扣头问曰。
弟子宿生何业。
今报此挛躄也。
僧曰。
以汝尝拘缚他人。
是以报然。
汝但闭目吾为汝疗之。
从言但觉两膝轻爽。
各如拔去。
六七寸长钉然。
即开目致礼以谢。
遂失僧所在。
于是满行步如常。
乃寤。
其僧寔观音已。
自尔愈益劝厉誓不娶。
以终其身。
能禅坐动入三日七日定。
开皇初
始薙落。
住救度寺大业间
徙居法海。
贞观十三年卒。
寿八十三。
释洪满
姓梁
安定人
在俗年十五遇时患。
双足挛躄。
常念观音经三年。
忽有僧执澡罐。
在前立不言。
问曰。
师从何来。
答曰。
以檀越常唤所以来。
扣头问曰。
弟子往何罪报。
今施此挛躄。
僧曰。
汝前身拘缚物命。
馀殃致尔。
汝但闭目。
吾为汝疗之。
随言冥目。
但觉两膝上各如拔六七寸。
丁却既了。
开目将欲谢恩。
失僧所在。
起行如故。
乃悟是观音。
因尔精诚誓不妻娶。
后忽自通禅观。
安坐不动。
乃经三日七日者。
开皇初元变俗从道。
住救度寺。
大业融并入居法海。
贞观十三年卒。
春秋八十三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进隋末唐初 560 — 645年1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鲍氏
潞之上党人
幼循戒检未谐剪削。
年十三。
乡闾以其精苦。
断爱却欲。
不愿妻息。
出于志诚。
乃共白其父母。
放使出家。
始居郡之梵境寺。
受具后。
即趋邺都听采。
然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复闭关自读尝所讲者终八十遍。
适闻洪律师设席于相。
一坐八年。
有虔无怠。
由尔随师南北用裨业。
略计前后。
寻究弘阐四分一宗约三百遍。
其专志累功如此者。
盖亦鲜矣。
隋文之季。
有同寺僧。
嫉其能。
兴谤于外。
曰。
世间每以名迹致嫌。
而无诤行者。
惟空生为然。
予虽不敏。
请从而后。
遽揭襆而出。
众共挽留之。
曰。
予兹迫于缘故尔。
非诚泥于去留也。
诸君好住。
吾岂郁郁。
久居此哉于是遍游东川北部。
周揽五台岳常山雁门之胜。
禅师慧瓒方道王朔漠。
又往而师事焉。
入关遂访巢许旧迹于箕山之颠。
古寺基。
构而居之。
迄三十馀载。
缁素承风追逐。
使幽沮之地。
成参请之场。
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卒于山寺。
寿八十六。
其同乡有明者亦宗四分。
形质素瑰玮。
晚岁风疾。
顿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饮啖不衰。
尝御众于法住寺。
化洽韩潞沁泽等州云。
释慧进
姓鲍氏
潞州上党人
弱岁辞亲。
慕从缁侣修习戒检。
极用偏功将欲剪削。
父母留恋遂停俗里。
以仁孝见知。
年至三十。
乡闾觌其精苦洁身断爱无思妻累。
乃共白其所亲。
委其元度
方任出家。
住州治梵境寺。
既受具已。
闻说受净衣毛啬然。
重问持犯又阙咨悟。
承邺下讲律徒侣仅千。
欣喜满怀。
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即闭关自读八十馀遍。
行要耳目颇亦具瞻。
而义理由踪必从师受。
便往相州洪律师所。
一坐伏听不移其席乃经八遍。
中静缘务相续而听又经八年。
尔后栖遑随师南北。
或山或世游采经论用裨律宗。
略计前后四分一。
宗百二十遍。
并覆寻读强三百遍。
自有同尘专志累功罕俦其匹。
隋文末历。
有同寺僧。
学业匹难齐竞。
阴而嫉之。
曰。
相与出家同遵律业。
潜加绳扇岂不以身名致嫌乎。
昔闻无诤行者惟在空生圣立芳规义非自结。
余虽不敏请从雅喻。
即日往谢。
掷弃公名揭襆而出。
众有止之。
曰。
余不滞于去留也。
为缘故耳。
因逖听诸方胜徒名地
五台泰岳东川北部常山雁门
随逐禅踪无远必届。
沙门慧瓒道王朔川。
又往投焉。
定师宗傅。
入关遂往箕山访踪巢许。
岩名便利有古寺焉。
扫以居之。
足不下溪三十馀载。
言行成范缁素寻焉。
旧本幽阻由之喧泰。
故其法属常以禅律继业。
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因疾跏坐终于山舍。
春秋八十有六。
时同乡沙门者。
善宗四分心明清亮。
讲解相仍具传章钞。
而形气弘伟少共齐伦。
在法住寺御众扬化。
韩潞沁泽四州从范。
末龄风疾顿增。
相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药食无瑕。
余闻往焉。
欣然若旧。
叙悟犹正。
年八十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郭谊中唐 ? — 8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4 【介绍】: 兖州人
为泽潞节度使刘从谏大将
武宗会昌中从谏死,王协等共佐其从子刘稹
反,乱由等启之。
四年军穷蹙,等诱斩之,函其首送京师,欲邀节钺,又收家财入于己。
诏遣石雄潞州,缚等送京师,斩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